所在位置:首页>审议意见>内容详情

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安徽省2024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下半年工作意见报告的意见

来源:监督协调处  编发:监督协调处   发布日期:2024-09-23  
【字号:

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安徽省2024年上半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下半年工作意见报告的意见

 

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安徽省2024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下半年工作意见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今年以来,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锚定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认真执行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审查批准的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相关决议,上半年经济运行平稳开局、逐步加快、质效提升、总体向好。同时,受有效需求不足、国际环境复杂严峻等因素影响对照批准的年度预期目标,部分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指标序时进度存在一定差距。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要求,把握国家战略和政策机遇,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以改革作为动力和统领,改善社会预期,扩大有效需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力增强外贸新动能,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全力以赴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完成“十四五”规划奠定良好基础。

一、着力改善社会预期。一是深入宣传改革决定。通过多种有效方式,把中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决定中确定的重大改革事项抓紧谋划好、在省里落实好,对有关提高居民保障水平、改善经营主体市场环境的改革举措,要家喻户晓、企业皆知,激发市场活力、增强社会信心,努力在全国争先进位。二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积极在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中拓展新岗位,加快推进政策性岗位落实。加强就业指导帮扶,加力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政策支持,持续开展好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推进直播带岗在就业公共服务领域应用。支持创新就业模式,包容、鼓励灵活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家门口”就业。三是努力增加居民收入。进一步梳理当前居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挖掘增收潜力,用足用好各类政策,依法合规、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众收入。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尽最大可能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标准,继续争取国家适当提高我省退休人员养老金基数水平。四是化解居民后顾之忧。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进一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优化二孩、三孩养育政策,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适当增加对响应独生子女政策老人的保障措施。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五是着力稳定市场信心。把好经济社会政策一致性关口,认真做好既有和新政策的梳理跟踪、评估,及时纠正相互矛盾、不利于市场预期的政策措施。加强省内企业产业链对接,不断扩大企业就近配套。完善大宗商品、重要生活必需品市场供需情况监测、研判和调节,努力保持价格总体水平处在合理区间。

二、大力增加消费需求。一是细化落实消费政策。加快国务院促消费意见落地,推进服务业消费高质量发展。制定有吸引力的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办法,支持各市加大促消费力度。加快形成绿色智能家居、家电消费新增长点,积极培育新型消费热点,支持回收网络改造提升,带动相关产品更新换代。开发文物考古体验、研学、休闲健身、演艺等相融合的高品质旅游产品,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丰富旅游线路和服务供给。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灵活休假。二是加力扩大汽车消费。结合促消费政策落实,完善二手车交易市场,扩大二手车交易规模。支持各市出台政策,鼓励居民汽车更新换代。进一步挖掘党政机关新能源汽车需求空间,鼓励驻皖机构、央企及省属企业加快新能源汽车利用。研究增加对新能源商用车置换补贴政策,加快环卫车、城市物流配送车和工程类专用车电动化更新。三是支持实体商业发展。鼓励实体商业创新模式,围绕服务、场景、业态及品牌等进行组合创新。顺应消费新趋势新需求,通过即时零售、直播带货等模式,推动传统商贸企业线上线下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拓展业务规模。

三、不断增加有效投资。一是继续大力招商引资。落实国务院关于招商引资的新规定新要求,加快创新模式、拓展渠道,确保招商引资力度不减、效果提升。二是加大新质生产力投资。围绕优势战新产业及其链条,持续推进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建设,坚持不懈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利用本地优势资源,立足我省科技创新和产业基础,用好区域合作机制,加快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机遇,推进技术改造和企业工艺流程再造,大力实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国家当前重点支持领域,强化项目谋划和建设,用足用好国家投资政策。按照相关规划,加快推进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债等支持,推进“两重”等重大项目实施。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力争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实现尽早投产运营。四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落实省营商环境条例,对标先发地区,面向省内各类所有制企业、国内知名民企、央企、外企等,深耕投资首选地的良好生态。创新土地、环境容量、能源资源配置方式,用足用活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保障好项目建设的要素供给;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多层次市场主体的资金需求;深化“标准地”“区域环评”改革,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

四、推进强农惠农富农。一是稳定农畜产品价格。加强市场供求分析研判和政策指导,科学引导农户养殖,拓展销售渠道。发挥畜产品政府储备调节机制作用,适度增加牛羊肉类政府储备。依托龙头企业和外贸骨干企业,推动农产品、畜产品塑造品牌、提升品质,加快发展跨境电商,组织参加境内外国际展会,支持更多农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落实相关保险政策,积极应对畜产品价格下跌损失,保护农户养殖积极性。二是补齐农业设施短板。结合“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实施,持续加大农村投入,不断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降低旱涝等极端天气对粮食等农产品生产的影响。多渠道筹措资金,尽快修复水毁设施。加快农业灌溉设施项目建设,提高5G网络在农村的覆盖密度。三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强精准监测研判,督促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坚持分类指导、效果评价,做好产业发展和增加就业,强化劳务协作对接服务,运营好产业帮扶项目,支持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积极争取国家以工代赈中央专项投资,用好国家进一步拓展以工代赈实施范围政策。

五、加快稳定房地产市场。一是构建房地产新模式。落实三中全会关于取消房地产的限制性政策的决定,指导各市结合实际,研究适合本地的稳定房地产政策。积极对接国家有关部委,开展现房销售试点。打通“保障”与“市场”的政策通道,对存量商品住房较多地方,原则上不再新建保障性住房,采取货币化补贴方式,由保障对象按不低于规定的标准在市场上自主购买和租赁。改造和新建并举,增加高品质住房供给,推进房地产业转型发展。二是推进化解存量住房。进一步采取措施,支持新就业人员的刚性需求、城镇居民的改善性需求和进城务工人员的新增需求。加大政府收购存量商品住房力度,对配售型保障住房,可采取“共有产权”方式,解决原商品住房土地出让金的转嫁问题。三是落实金融支持政策。进一步扩大房地产项目“白名单”,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包括县城项目“应纳尽纳”,并发挥协调机制作用,做到“应贷尽贷”,有效解决房企“好”项目融资难问题。结合扩内需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居民合理购房的信贷支持。四是加快转移人口市民化。落实三中全会改革决定,加快建立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健全农户“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畅通进城农民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针对性地提供就业创业培训,对接市场需求提供精准就业服务,帮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就业安家。

六、加大外贸外资力度。一是全力拓展外贸空间把握国际环境和市场变化,在继续扩大汽车、电子信息、家电等优势产品出口基础上,依托我省优势战新产业和骨干企业,努力增加战新产品出口。把握重点产业关键环节,支持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关键设备和核心零部件进口。针对重点企业制定专项运输保障方案,全力争取在全省行政区域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增加对外开放通道,打造高水平的外贸服务平台,方便货物进出口运输和人员国际往来。二是持续用力吸引外资。围绕我省产业优势,落实国家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及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依托自贸试验区、综保区、开发园区等平台,采取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第三方招商等多种有效方式,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扭转外资下行势头。三是发挥区域合作优势。依托长三角一体化机制,加强与沪苏浙外商投资企业的联系对接,积极争取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拓展产业链。加强与有关国家的地区间交流合作,通过现有外资企业和国际友好城市、商协会等平台,持续招引外资。

七、确保经济运行安全。一是化解地方财政风险。落实三中全会决定,积极拓展地方税源,依法做好新业态新模式行业的税收征管,增加基层财力。积极争取中央专项债、超长期国债等政策支持,多渠道筹集发展建设资金。督促市县落实“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确保基层正常运行。严格落实化债方案,压实化债主体责任,用好再融资债券政策。二是强化金融风险防控。完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分析机制,加强与驻皖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协同,推进信息共享协作,形成金融监管合力。有效发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用,杜绝通过手工补息等手段高息揽储,避免同质化“内卷”。加大对地方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力度,鼓励中小银行综合运用定向增发、可转债等工具补充资本金。三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强化省级统筹,发挥产业专班运行机制作用,围绕我省重点产业,建立健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依托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加快“卡脖子”技术攻关,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厚植产业生态,把握关键和实效,多维创新、多维保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此外,要及时总结评估“十四五”规划落实情况切实做好“十五五”规划前期谋划工作。


您是本站第16885630位访客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05005511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379号
总值班室电话:0551-63608230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中山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