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人代会文件汇编>内容详情

关于安徽省201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0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来源:秘书处  编发:秘书处   发布日期:2020-04-08  
【字号:

 


——2020年1月12日在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省财政厅

 


各位代表:
    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安徽省201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0年预算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安徽省201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0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落实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预算审查决议情况

 

    2019年,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决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依法理财治税,主动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一)加力提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严格落实国家增值税税率调整、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等政策。在省级权限内按50%顶格减征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六税两费”,契税适用税率由4%降至3%,部分车辆车船税年税额标准降至法定最低标准等。印发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省养老保险征收比例降至16%并调整缴费基数。中央及省确定的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全面落实,全年预计新增减税降费813.6亿元,其中,新增减税642.1亿元,新增社保费降费165.7亿元,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激发了市场活力。
    持续扩大财政有效投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直接融资1628亿元,其中专项债券1186亿元,重点支持各地棚户区改造、土地储备、政府收费公路及其他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建设。争取和拨付基建投资资金218.9亿元,支持重大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省级安排铁路、公路、航运等专项资金174亿元,支持加快建设现代化交通体系。统筹63.2亿元,支持引江济淮工程征地拆迁及主体工程建设,加快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性治理。积极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累计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项目475个,总投资5194亿元,落地率、开工率均居全国前列。
    服务推动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动态更新财税优惠事项清单并向社会公开发布,及时公开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将行政执法机关办案经费按规定纳入预算管理,罚没收入不再与其利益挂钩。常态化落实“四送一服”双千工程要求,推进全省统一公共支付平台建设,优化电子化缴款渠道。全面清理政府采购领域妨碍公平竞争做法,规范采购行为。推进财政法治建设,加强财政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查和公平竞争审查,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实施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政策。省级投入17.2亿元,支持银行新设县域支行33个,支持52户企业对接资本市场、1428家企业在省科创板挂牌。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健全省级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全省新增政银担业务680.5亿元,在保余额817.9亿元,积极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覆盖全部农业县区,2万余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担保贷款95.4亿元。投入20亿元,在全国率先建立农业“基本险+大灾险+商业险”三级保障体系,全省投保大宗农作物及森林约1.5亿亩、重要牲畜400万头,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60余种,提供风险保障768亿元。
    (二)加大投入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
    支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机制,资金规模达到142亿元,增长17%,省级增量资金全部用于贫困革命老区县和深度贫困县。统筹涉农、债券和存量资金165.2亿元,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支持推进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统筹安排淮河行蓄洪区居民迁建资金25.8亿元,支持92个集中安置点开工建设。完善扶贫资金动态监控系统应用,实施扶贫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
    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拨付引导资金9亿元,助推长江经济带“七大行动”和“三大一强”专项攻坚战。统筹11亿元,支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岸线环境综合整治。投入21.8亿元,落实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等奖补政策,支持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全力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下达7.7亿元,实施第三轮新安江流域和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皖苏滁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全省地表水断面、全省空气质量生态补偿等政策,支持各地加快绿色发展。
    支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严格执行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制度,新增政府债务限额规模适当向财政实力强、债务风险低的地区倾斜,引导各地加强债务风险防控。全面落实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实施意见,建立健全政府隐性债务按月统计监测制度,及时开展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提示。建立市县隐性债务定期风险评定机制,对被评定为高风险的地区开展约谈,督促严格落实风险化解实施方案,妥善化解存量,坚决遏制增量。贯彻落实违规举借隐性债务问责办法,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列入省政府重点督查事项,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财政金融风险。
    (三)积极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支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方针,下达5.9亿元,落实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人员安置等奖补政策。统筹新增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10亿元,重点支持“专精特新”发展,推进融资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开展企业家培训。安排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服务业集聚创新融合发展。落实好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支持扩大内需潜力,大力促进消费。按照“资金改基金、拨款改股权、无偿改有偿”要求,建立基金引导奖励机制,拨付36亿元,支持设立总规模698亿元,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产业发展全链条、对接企业上市全过程的省级股权投资基金体系。
    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安排“三重一创”引导资金60亿元,支持实施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新三年建设规划,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下达制造强省建设资金25亿元,综合运用投资基金等方式,重点围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精品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支持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示范应用,支持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支持“数字江淮”中心建设,统筹支持推进“中国声谷”、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以及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动制造业做大做强和提质增效。支持军民融合重点产业化项目实施。
    支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安排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资金,支持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创建和离子医学中心、类脑工程实验室、先进光源预研、聚变堆综合研究设施等建设。拨付13亿元,聚焦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安排经费保障“一室一中心”稳定运行,对新建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给予奖励,支持4家大院大所在我省设立机构开展研发活动。落实技术型服务增值税减免政策,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和省级科技融资担保机构作用,加速引导科技成果在皖研发、转化和产业化。
    支持落实开放发展战略。完善稳外贸稳外资政策措施,支持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方位经贸合作。拨付6.4亿元,兑现国家进口贴息、出口信用保险、主体培育、对外投资合作等政策。支持办好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支持合肥出口加工区整合优化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支持铜陵(皖中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建设,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加快发展。统筹安排人才专项资金5.5亿元,全面落实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支持培育引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落实科技成果“三权”下放、股权期权分红激励等政策,加大引才引智支持力度。
    (四)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全面落实区域财政政策。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支持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市场监管一体化进程,深化大气、水环境污染联防联治。统筹推进“一圈五区”建设,省级安排专项资金20.3亿元,支持皖北、皖江和南北共建产业园区发展。下达转移支付资金297亿元,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下达重点生态功能区、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31亿元,支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城区老工业区、独立工矿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安排奖补资金,支持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及5A景区创建,助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及大黄山国家公园发展。
    支持加强民生工作和社会综合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七有”目标,动态完善民生工程项目,投入民生工程资金1215.3亿元,增长13.9%,保障33项民生工程顺利实施。统筹就业补助、职业技能提升、技工大省建设等资金55亿元,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下达102.3亿元,聚焦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建设8大类25项具体任务,支持补齐贫困县区“双基”短板。支持深入开展“铸安”行动,强化食品药品监管。支持重特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支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支持维稳安保任务,持续推进“智慧皖警”建设,完善社区矫正、法律援助、国家司法救助制度,推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统筹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41.7亿元,发挥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作用,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工程建设,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和优质项目。“一卡通”发放惠农补贴资金357.1亿元,保障各项惠民惠农政策有效落地。支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下拨16亿元,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支持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下达3.6亿元,支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实施。更好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作用,投入19.1亿元,带动社会投入2.9亿元,支持9215个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建设。统筹21.3亿元,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支持实施农村环境“三大革命”,积极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安排城市工作“五统筹”专项资金4亿元,完成改造城市污水管网661.1公里,提升城镇公厕2592座,支持开展垃圾分类。投入5亿元,支持引导特色小镇建设。下达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转移支付17.1亿元,引导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
    (五)规范财政预算管理。
    加强收支预算管理应对减税降费影响。全面落实中央加强财政收支预算管理支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要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预算收支平衡。加大预算统筹力度,省级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60亿元,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比例由20%提高到25%。商业一类企业收益收取比例由18%提高到20%。规范行政事业国有资产处置,继续清理结转结余资金,省级集中收回存量资金8.9亿元,全部用于应对减税降费影响。建立县级“三保”预算执行约束和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开展预算编制审核试点,明确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范围和标准,落实“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在预算安排和库款拨付等方面优先保障。
    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管理。常态化提前启动年度预算编制工作,拓展预算编制时间周期。连续四年省市县乡四级一体布置预算编制,强化省以下预算编制联动。科学编制省级2020—2022年中期财政规划和部门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加强预算项目储备与中期财政规划的衔接。开展省级项目支出定额标准建设试点,探索构建内容完整、结构优化、定额合理的标准体系,提高预算编制精准度。继续实行“大专项(大类别)+任务清单”预算编制方式,规范预算项目管理流程。
    切实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格控制预算追加,依规及时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预算调整方案。按程序动支预备费,保障抗旱救灾、小型屠宰企业非洲猪瘟自检、松材线虫病防治等应急支出。加强省市县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健全预算执行通报机制,对支出进度等情况按月通报,压实预算执行主体责任。完善预算执行考核挂钩机制,对预算执行进度慢的适当压减下年部门预算资金。建立库款动态管理机制,保持合理库款规模,规范实施国库现金管理和财政专户资金定期存放。
    全面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省委、省政府出台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加快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省级项目和部门整体绩效目标与预算同步编制,绩效目标编制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所有项目和部门整体绩效开展自评,对26个重点项目、2个部门和2项财政政策开展重点评价,涉及财政资金198亿元。建立绩效目标执行监控机制,健全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问题整改责任制,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
    (六)深化财政重点改革。
    优化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关系。分领域加快推进财政事权改革,印发科技、教育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推进交通运输领域改革,进一步厘清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分设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实行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备案制度。加大省对下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增加财力薄弱地区转移支付,着重提高县级财政保障能力。落实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推进方案要求,完善省以下增值税留抵退税分担机制,省级垫付35%,切实缓解企业和市县财政资金压力。
    深入推进预算公开透明。创新预算公开评审论证,完善省级预算评审信息化系统,公开评审大专项10个,审减率50.9%;评审部门整体预算3个,审减率20.6%,预算安排的科学性和透明度进一步提升。深化预算信息公开,在预决算批复后20日内,省级127个部门集中公开部门预决算,16个市105个县区有序公开预决算,省级部门预算公开内容新增政府采购支出、政府购买服务支出,完整反映政府采购项目、内容、方式和资金渠道,在财政部发布的地方预决算公开度评比中我省位居全国第八。
    统筹推进相关改革事项。省委、省政府出台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实施意见,成立省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国有金融资本集中统一管理。做好省级机构改革资产管理和预算经费管理工作,保障省级机构改革平稳有序推进。进一步深化财政国库管理改革,加大政府财务报告试点改革力度。支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省以下法院检察院财物省级统一管理工作。支持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支持落实医保支付方式、高值医用耗材带量采购议价谈判改革。
    主动依法接受监督。全面落实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要求,落实法定事项报告机制,定期报送财政政策,继续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省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成功上线运行,实现省人大对预算执行的实时动态监控,为人大依法监督提供有效支撑。主动征求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意见建议,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77件、政协委员提案225件,认真研究,并积极吸纳采纳。支持配合审计监督,落实审计监督全覆盖要求,会同相关预算部门推动审计问题全部整改到位。

 

二、2019年预算执行情况

 

    2019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依法监督和省政协民主监督下,全省各级财政部门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认真落实“六稳”工作要求,坚持“保重点、压一般、促统筹、提绩效”,坚持发展为上、民生为本、脱贫为先、平安为基,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财政运行稳中有进、好于预期,全力保障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有效落实,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了有力财政支撑。
    2019年预算执行主要特点:
    ——财政收入符合预期。2019年,全省财政收入完成5710亿元,增长6.5%,增幅保持在合理区间,符合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预期,与国家减税降费政策要求相符,反映出我省经济运行稳定性较强和质量较好。
    ——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坚持勤俭办事、厉行节约,坚决防止年底突击花钱,把钱花在刀刃上。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一般性支出要力争压减10%以上要求,省级一般性支出预算较上年下降10.3%。全省“三公”经费同口径下降6.6%,腾出更多资金,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亟需领域。
    ——重点支出有力保障。2019年,全省财政支出完成7391亿元,增长12.5%,保持较高的支出强度,发挥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进度一直保持全国前列,教育、科技、环保、交通、社保和就业等领域支出增长较快,脱贫攻坚、生态环保、民生工程等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全省一般公共预算年终结转81.7亿元,占财政支出的1.1%,低于财政部规定上限7.9个百分点,是全国控制较好的省份之一。
    ——管理绩效持续提升。我省在全国财政管理工作绩效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位居第四,连续三年获国务院通报表彰;财政就业工作再次获国务院激励表彰;连续三年荣获全国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核优秀等次;连续五年获财政部困难群众救助绩效考核优秀等次;在财政部县级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中,连续两年得分位居全国第一。
    (一)一般公共预算。
    2019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82.5亿元,增长4.4%,加:中央税收返还及转移支付3373.7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收入454亿元、调入资金等1320.1亿元,收入合计8330.3亿元。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391亿元,增长12.5%,加:一般债务还本支出305.7亿元、调出资金453亿元、上解中央等支出180.6亿元,支出合计8330.3亿元。
    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6.2亿元,加:中央税收返还及转移支付3373.7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收入454亿元、调入资金等收入482.2亿元,收入合计4596.1亿元。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96.9亿元,加:对市县税收返还及转移支付2909.6亿元、一般债务转贷市县支出372.1亿元、调出资金等支出317.5亿元,支出合计4596.1亿元。
    1.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执行具体情况。
    ——省级收入执行情况。主要是:企业所得税完成155.3亿元,为预算的105.6%。个人所得税完成25.1亿元,为预算的82.6%。环境保护税完成1.9亿元,为预算的103.4%。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完成47.3亿元,为预算的142.1%。
    ——省级支出执行情况。主要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0.7亿元,教育支出134.1亿元,科学技术支出76亿元,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26.9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96.3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9.8亿元,节能环保支出46亿元,农林水支出92.4亿元,交通运输支出110.5亿元,债务付息支出15.3亿元,等等。
    ——省对市县转移支付情况。省财政对市县转移支付2693.5亿元,增长9.7%。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2310.7亿元,专项转移支付382.8亿元。
    2.主要预算支出执行和政策落实情况。
    ——教育支出方面。全省支出1223.9亿元,主要用于促进教育公平优先发展。统筹9.5亿元,完善公办园财政拨款制度,建立普惠性民办园补助制度,支持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统筹68.2亿元,推进实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统一城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和“两免一补”政策。统筹11.8亿元,支持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贫县全覆盖。统筹20.6亿元,支持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和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寄宿制学校和智慧学校建设,支持改善办学条件。统筹30.6亿元,落实高校、中职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实施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完善省属本科高校“生均+专项”经费保障机制,安排高校发展专项资金5亿元,推进高校内涵建设。统筹3.8亿元,支持省属本科高校一流学科与高水平大学等建设。统筹15亿元,支持高职院校特色发展,提升教学水平。统筹6亿元,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政策,支持提升教师队伍能力素养和教学水平。
    ——科学技术支出方面。全省支出377.4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创新驱动发展。安排1.5亿元,支持重点研发计划。安排1.4亿元,支持实施自然科学基金省级项目和国家区域联合基金项目。拨付2亿元,增资省科技融资担保公司。拨付2.5亿元,注入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拨付1.5亿元,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拨付2.8亿元,支持实施科技重大专项。
    ——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全省支出88.1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增强文化产品服务供给。统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4.6亿元,重点支持中央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等。统筹2.1亿元,推动全省1794个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支持近50个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安排资金推进文化信息共享,支持送戏进万村等。统筹2.6亿元,支持实施凌家滩遗址、明中都遗址等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安排资金资助540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支持5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安排资金支持实施体现我省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引导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拨付注册资本金,支持省文化投资运营有限责任公司组建。安排体育强省建设专项资金,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方面。全省支出1084.5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就业。拨付131.9亿元,落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提标政策,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统筹93.2亿元,全面落实社会救助政策,统筹推进低保与扶贫“两线合一”。城乡低保年人均保障水平分别达7122元、6806元,农村特困供养对象年人均保障水平达到8822元。统筹25.1亿元,全面保障优抚对象待遇落实,重点优抚对象定期抚恤补助金标准同比平均提高10%。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惠及全省85.2万困难残疾人和79.8万重度残疾人。统筹7亿元,落实公益性岗位补助及社保补贴政策。统筹2.5亿元,推进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实施。统筹3.9亿元,支持全省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智慧养老试点工作。
    ——卫生健康支出方面。全省支出686.5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健康安徽建设。投入305亿元,支持城乡居民医保年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490元提高至520元。筹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43亿元,面向居民提供40余项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投入10亿元,实施各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重大疾病防控能力。统筹3.3亿元,支持落实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类事业单位供给政策。统筹2.5亿元,建立村卫生室政府购买服务补偿制度。统筹3.7亿元,支持各级公立医院改革、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事业发展。安排2.5亿元,支持县级公立医院实施药品零差率改革。下达6亿元,支持公立医院债务化解和事业发展,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下达2.5亿元,支持健康脱贫综合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节能环保支出方面。全省支出312.5亿元,主要用于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拨付10.2亿元,支持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安排资金对使用秸秆作为燃料的生物质电厂给予奖补。安排5亿元,支持工业企业大气污染重点整治,推进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下达17.7亿元,围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支持林业生态保护修复与改革发展。支持加强环保实验室升级改造、空气和水监测能力建设、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升环保执法监测监察水平。
    ——农林水支出方面。全省支出736.7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安排3亿元,支持林业增绿增效和“四旁四边四创”乡村绿化提升行动。拨付9.8亿元,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等建设。安排13.6亿元,落实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奖补政策,治理面积达到365.2万亩。下达41亿元,支持38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拨付40.3亿元,落实产粮大县、产油大县、生猪调出大县和稻谷、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投入1.8亿元,开展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安排2亿元,实施农村电商优化升级等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交通运输支出方面。全省支出274.2亿元,主要用于支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四好农村路”建设及养护资金74.9亿元,支持实施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计划。统筹53.3亿元,支持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和维修保障。统筹12.8亿元,支持港口设施和重点航道建设养护。注资32亿元,支持黄杭、商合杭等地方铁路建设。统筹7.7亿元,支持民航机场设施建设,落实民航发展补助政策,助力全省民航事业发展。
    ——住房保障支出方面。全省支出211.5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城乡居民住房建设。统筹8.1亿元,支持老旧小区整治改造。统筹56.3亿元,支持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建设。下达保障性住房专项资金1.3亿元,进一步改善城镇住房困难家庭居住条件。统筹农村危房改造资金8.2亿元,支持解决农村住房安全问题。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
    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374.2亿元,加:专项债务收入1186亿元、上年结转收入210.7亿元、中央补助收入等41.7亿元,收入合计4812.6亿元。预算支出4127.6亿元,加:调出资金506.2亿元、结转下年178.8亿元,支出合计4812.6亿元。
    省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5.9亿元,加:专项债务收入1186亿元、上年结转收入5.6亿元、中央补助收入34.4亿元,收入合计1251.9亿元。预算支出11.4亿元,加:专项债务转贷支出1186亿元、补助市县支出48.5亿元、调出资金等 6亿元,支出合计1251.9亿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03亿元,加:中央补助收入2.8亿元、上年结转收入13.8亿元,收入合计119.6亿元。预算支出49.5亿元,加:调出资金37.9亿元、结转下年32.2亿元,支出合计119.6亿元。
    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64.9亿元,加:上年结转收入9.1亿元、中央补助收入2.8亿元,收入合计76.8亿元。预算支出21.8亿元,加:调出资金17.7亿元、补助市县支出7.5亿元、结转下年29.8亿元,支出合计76.8亿元。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全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2726.1亿元,加:上年结转收入2858.2亿元,收入合计5584.3亿元。预算支出2399.6亿元,加结转下年3184.7亿元,支出合计5584.3亿元。
    省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475亿元,加:上年结转收入873.2亿元,收入合计1348.2亿元。预算支出349.3亿元,加结转下年998.9亿元,支出合计1348.2亿元。
    (五)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核定我省2019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361亿元,增长35.2%,其中:一般债务175亿元,专项债务1186亿元。对财政部2018年底提前下达的第一批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619亿元,列入年初预算;对2019年下达的第二批742亿元,及时编制省级预算调整方案,报经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纳入预算管理。截至2019年底,全省政府债务余额7936.4亿元,债务限额8913亿元,债务余额低于债务限额,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以上预算执行情况,具体详见《安徽省201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0年省级预算草案》。上述预算执行数字在决算编制汇总后,会有部分变化。
    2019年,我们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化“三查三问”,认真开展“三个以案”警示教育,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坚决整治“四风”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出台进一步关心关爱干部激励财政干部担当作为的实施办法,以更加务实的作风和积极有为的担当深化财政管理改革。

各位代表!
    2019年,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大规模减税降费影响,全省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区域财政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加明显,部分县区“三保”支出压力加大;财政服务高质量发展机制还需创新,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还需加强;部分预算编制还不够细化,预算项目储备管理还需强化;转移支付结构还需优化,项目动态调整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主体责任有待压实,绩效制度体系尚未健全,绩效评价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部分市县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压力增大,区域不平衡现象凸显,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2020年预算草案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为“十四五”良好开局打下基础的关键之年,编好2020年预算、做好各项财政工作意义重大。受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带来的减收效应持续释放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增长动力减弱,收支平衡压力明显加大,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进一步加强政策和资金统筹,在落细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和着力保障重点支出的同时,保持财政可持续。根据市县区预算汇编及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财税政策变化情况,2020年全省财政收入增长保持上年水平。
    (一)2020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020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支持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支持全面做好“六稳”工作,支持高质量推进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支持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大力提质增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提升财政服务保障水平,保持财政运行在合理区间,支持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提供坚实财政支撑。
    2020年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按照“保重点、压一般、促统筹、提绩效”要求,坚持发展为上、民生为本、脱贫为先、平安为基,着力提高预算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依法理财严约束。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坚持以收定支、量力而行,科学编制收入预算。坚持量入为出,运用零基预算理念,严格控制支出预算,规范预算执行,硬化预算约束。严控一般保重点。真正过紧日子,坚持活存量、优增量、保重点,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完善能增能减、有保有压的分配机制,集中财力保障重点领域支出。创新方式提绩效。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推进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将预算执行、预算评审、审计查出问题、绩效评价结果等情况与预算安排挂钩,切实提高财政资金配置使用效益。全面统筹保平衡。坚持上下联动、齐心协力,统筹政府各项资金来源,统筹年度之间财力安排,统筹省与市县分配关系,保障财政持续平稳运行。
    (二)2020年全省预算收入和支出安排。
    2020年,全省预算按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等四本预算编制。省级转移支付在政府预算中单独编列,不再编入省本级支出预算。具体如下:
    1.一般公共预算。
    全省汇编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27.1亿元,加:中央税收返还及转移支付2825.4亿元、调入资金等823.9亿元,收入合计安排6876.4亿元。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334.1亿元,加:一般债务还本支出50.5亿元、上解中央支出35.4亿元、调出资金等456.4亿元,支出合计安排6876.4亿元。
    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0亿元,加:中央税收返还及转移支付2825.4亿元、调入资金等344.8亿元,收入合计安排3480.2亿元。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30.1亿元,加:中央提前下达转移支付列入省级预算344.1亿元,省级预算支出874.2亿元。加:对市县税收返还及转移支付2570.6亿元、上解中央支出35.4亿元,支出合计安排3480.2亿元。
    此外,对市县转移支付已提前下达1958.7亿元,要求市县完整编入本级预算,便于市县提前安排使用资金,保障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
    2.政府性基金预算。
    2020年,全省汇编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799.2亿元,加:专项债务收入587亿元、上年结转收入66.6亿元、中央补助收入32.2亿元、调入资金6.5亿元,收入合计安排3491.5亿元。支出相应安排3491.5亿元,其中:本年支出2850.7亿元,调出资金198.2亿元,结转下年336亿元,专项债务还本支出106.6亿元。
    2020年,省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3.9亿元,加:中央补助收入32.2亿元、上年结转收入4.2亿元,收入合计安排60.3亿元。支出相应安排60.3亿元,其中:补助市县支出37.1亿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2020年,全省汇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54.2亿元,加:上年结转收入32.2亿元,收入合计安排86.4亿元。支出相应安排86.4亿元,其中:本年支出67.3亿元,调出资金18.3亿元。
    2020年,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4.6亿元,加:上年结转收入29.8亿元,收入合计安排54.4亿元。支出相应安排54.4亿元,其中: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及改革成本支出2.3亿元,国有企业资本金注入支出30.1亿元,金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4.1亿元,调出资金7.5亿元。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2020年,全省汇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4933亿元,加:上年结转收入3184.7亿元,收入合计安排8117.7亿元。支出相应安排8117.7亿元,其中:本年支出4698.4亿元,结转下年3419.3亿元。
    2020年,省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2008.5亿元,加:上年结转收入998.9元,收入合计安排3007.4亿元。支出安排3007.4亿元,其中:本年支出1471.2亿元,结转下年1536.2亿元。
    5.地方政府债务情况。财政部提前下达我省2020年部分新增债务限额706亿元,其中,一般债务119亿元,专项债务587亿元,按规定编入2020年预算。一般债新增债务限额,省级留用53亿元,依规安排有关支出,分配市县66亿元;专项债新增债务限额,按因素法分配市县,发挥政府债券资金对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的重要作用。
    以上省级预算具体安排详见《安徽省201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0年省级预算草案》。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五十四条规定,预算草案在省人代会批准前,参照上一年同期的预算支出数额,安排并依规拨付必须支付的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债务还本付息支出,以及对下转移性等支出。预算经省人代会批准后,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
    (三)2020年主要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提质增效,减税降费方面,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落实落细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支持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重点领域保障方面,统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打破预算基数概念和预算支出固化僵化格局,进一步加大对补短板、打基础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重点保障对三大攻坚战、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民生等领域的投入,兜牢“三保”底线。风险管控方面,严控并逐步化解隐性债务风险,积极利用中央增加专项债务规模政策,开大规范举债前门,严堵违法违规举债后门。财政制度方面,围绕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加强系统集成,注重统筹协调,扎实推进财政体制、预算制度、地方税体系等重点改革任务,加快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省以下财政关系。
    2020年主要支出政策。2020年,将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把支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作为财政支出的保障重点,把更多财力集中到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推动高质量发展。
    1.支持创新发展行动,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支持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挥财政资金激励导向作用,全力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支持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等重点项目建设。多措并举支持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安排创新型省份建设资金,支持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奖奖励标准,支持“一室一中心”稳定运行和发展,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地功能。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人员安置等奖补政策。继续安排铁路、公路、航运、水利等资金,支持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支持形成财政政策同消费、投资、就业和产业等政策合力,引导资金投向短板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安排“三重一创”建设专项引导资金,聚焦集成电路、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支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支持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安排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专项,支持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支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支持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加快“数字江淮”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5G商用、区块链等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支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支持扩大科研单位自主权,支持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奖励政策,增加科研人员获得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支持深化大院大所创新平台合作,培育引进一批市场化、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落实“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支持政策,促进皖企创新产品落地实施、推广应用。
    2.支持协调发展行动,构建区域联动新格局。
    支持增强区域发展活力。聚焦“两地一区”战略定位,围绕加快建设协同创新产业体系、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等重点领域,运用财政政策措施,支持纵深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落实区域财政政策,统筹推进“一圈五区”建设发展。支持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和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促进我省与沪苏浙全面合作互动。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六安、宣城、池州、安庆、黄山等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发展。全面落实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建设财政保障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支持力度,支持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支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安排城市工作“五统筹”专项资金,支持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创新城市治理方式,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支持县域经济振兴发展,安排资金引导高品质建设一批特色小镇,推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大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争取力度,支持独立工矿区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乡村振兴战略多元投入机制,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支持农业生产保障供给,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加快恢复生猪生产政策,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落实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政策,支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农村“三变”改革,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推进农村电商提质增效,促进农村电商企业发展。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增强农业保险保障功能。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提升农村基层组织保障能力。
    支持加强乡村建设治理。统筹安排奖补资金,以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为重点,支持建管并重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加强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全面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完善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机制,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
    支持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支持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支持开展“守护平安”系列行动,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支持加强和创新社会综合治理,推动社区管理和服务网络化,助力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支持加快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助力法治安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支持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
    3.支持绿色发展行动,推进生态文明新引领。
    支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好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优惠政策,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分级分层分类落实财政保障责任。支持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支持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支持推进市政排水管网检测修复及雨污分流改造,基本消除设区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加快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支持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治理修复,支持加快垃圾分类处理。
    支持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安排省级专项引导资金,加大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奖励政策力度,支持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支持建立长江禁捕和补偿制度,保护好长江生态环境。
    全面推行生态补偿机制。继续实施全省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支持加快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十大工程”建设,推进沱湖流域生态补偿,继续实施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支持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积极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4.支持开放发展行动,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落实对外开放政策。安排对外投资和外贸促进专项资金,支持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发合作,支持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市场开拓和主体孵化培育,着力稳外贸稳外资。支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提质升级扩容。支持办好2020世界制造业大会。
    支持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用好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专精特新”发展和融资服务体系建设等。继续实施融资担保风险补偿、新设和引进金融机构奖励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支持,支持更好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兑现企业首发上市挂牌、债券融资、股权融资等奖励资金,鼓励直接融资。
    全面落实人才政策。进一步落实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财政保障政策,健全人才发展统筹投入机制,加大高层次、高尖端、紧缺型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深入推进技工大省建设,支持实施技能提升行动。
    5.支持共享发展行动,实现群众获得感新提升。
    支持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进一步强化财政投入保障,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补短板项目的投入力度,支持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支持加快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支持动态清零“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继续推进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促进扶贫资金精准使用。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发挥好财政资金精准补短板和民生兜底作用,调整实施33项民生工程,加强过程管控和建后管养,提升工程实施绩效。
    支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支持学前教育发展,促进公办民办并举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巩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智慧学校建设,支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支持有效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问题。健全公办普通高中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制度,支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支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省属高校改革发展。全面落实特殊教育支持政策,依法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提升资助精准度。
    支持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落实稳企业稳岗位、强培训促就业、兜底线防风险政策措施,突出支持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兜住基本生活底线,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落实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支持开展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支持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以及养老智慧化试点,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关爱服务力度,统筹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支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强化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支持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支持推进健康安徽建设。支持全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支持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和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医保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基金监管。支持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巩固公立医院破除以药补医成果。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加强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培训。
    支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支持落实宣传思想重大任务,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支持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继续支持公益性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运用市场化方式,加大文化产业发展支持力度。支持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改善城乡公共体育设施条件,支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体育强省建设。

 

四、2020年财政工作

 

    2020年,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好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决议要求,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进财政法治建设,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做好财政改革发展各项工作,高水平编制好“十四五”财政规划,加快推动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努力提高财政服务管理水平,全力保障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有效落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一)坚持精打细算过紧日子。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严格控制和压减一般性支出,大力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和公用经费,省直部门项目支出中用于日常运转的经费平均压减5%;公用经费在前两年已经压减的基础上,再平均压减5%,大力压缩一切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加强财政资金统筹,清理结转结余资金,积极盘活政府存量资金资产,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比例提高到30%。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控预算调剂事项。加强支出政策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预算执行中一般不追加预算,也不出台增加当年支出的政策。加强财政收入预期管理,实现财政收入稳预期、有质量、可持续。
    (二)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中央相关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要求,在保持省与市县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收入划分改革,落实好省以下增值税留抵退税分担机制。跟进后移消费税征收环节改革,推进地方税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管理,落实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备案制度,健全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持续深入推进预决算公开。
    (三)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办法和业务流程,建立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的核心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扩围升级,逐步将绩效管理覆盖所有财政资金,延伸到基层单位和资金使用终端。将预算绩效管理关口从事后评价向事前和事中延伸,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精准性,防止财政资源配置环节和使用过程中的损失浪费。充分调动部门和资金使用单位的积极性,促进财务和业务管理深度融合,推进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强化绩效管理责任,完善绩效管理工作、报告、责任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激励约束机制,提高绩效评价质量。
    (四)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坚持疏堵并举,严格执行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制度。加大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争取力度,合理扩大专项债券使用范围,科学合理确定地区结构和投向结构,加快债券发行进度,筹措资金优先用于在建项目。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鼓励金融机构与融资平台公司协商采取市场化方式,积极应对到期存量隐性债务风险。妥善处置隐性债务存量,督促高风险市县尽快压减隐性债务规模,降低债务风险水平。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加强风险监测分析,强化监督问责。支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五)依法接受预算审查监督。进一步落实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要求,完善预算联网监督机制,提高支出预算和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认真落实人大有关决议要求,及时通报落实工作安排和进展情况,增强落实效果。加大审计问题整改力度,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完善服务代表委员工作,加强日常沟通交流,主动研究吸纳代表委员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高建议提案办理质量,努力解决代表委员关注的实际问题,自觉在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下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六)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和服从党对财政工作的领导,着力推动财政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建立健全常态化的理论学习机制,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构建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加强纪律教育和监督管理,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财政队伍。认真落实“两个责任”,抓好巡视反馈意见整改,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财政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
    做好2020年财政工作任务繁重、使命光荣。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的依法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下,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扎实做好财政预算各项工作,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您是本站第14996721位访客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05005511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379号
总值班室电话:0551-63608230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中山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