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媒体聚焦 详情

省人大代表畅谈振兴“皖美”乡村

信息来源:安徽人大网  发布日期:2022-01-17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今年省两会,乡村振兴是代表们热议的话题。大家结合实际,就我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出主意、提建议。


省人大代表杨坤山

杨坤山:农业保险分档缴纳 以工代赈助推振兴

  “农业投资大,周期长,抗风险能力差,见效慢。”省人大代表杨坤山表示,现有的农业保险制度其实难以挽回受灾群众的实际损失。

  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如今已转入乡村振兴阶段。杨坤山代表认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把农业保险作为农业风险防控工具以及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发挥其对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稳定农民收入、改进农村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对此,杨坤山代表建议:“在群众自愿购买农业保险的条件下,可适当提高其购买金额,增加灾后赔付比例,让农民降低灾害损失,稳定收入。此外,农业保险也可分档缴纳,农民可根据自身条件有更多购买选择,让其服下一颗‘定心丸’。”

    杨坤山代表还建议,“可进一步拓宽‘以工代赈’项目辐射面,特别向以农业为主的地市倾斜。”他表示,可在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方面寻找切入点,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一批项目,实施“以工代赈+产业发展+增强集体经济组织实力+群众增收”有机结合,衔接乡村振兴。


省人大代表金其华

金其华:夯实乡村经济根基 加大农业支持力度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和基础。在调研中,省人大代表金其华发现,当前农业产业发展受基本农田保护限制,发展产业所需的设施农用地不足;其次,农业产业投资大、周期长、收效慢,特别是融资难,极容易因资金短缺而陷入困境,甚至破产,给农村带来不稳定因素,最终损害的还是群众利益。
  “农业产业受自然环境影响,经营风险大,农业保险保障能力不足。”金其华说,除此之外,农村冷链物流等基础条件较落后,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通,极易导致农产品积压或变质,给农业企业带来损失。
  对此,金其华建议,省政府从政策层面加大对农业产业支持力度,保障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夯实乡村振兴的经济根基。在土地要素上保证农业产业有必需的设施农用地,根据产业规模大小或流转土地面积多少,确定适当比例的设施农用地面积;同时,设置农业产业专项融资担保渠道,保障农业产业发展有持续资金扶持。
  金其华还建议,可以通过扩大对农业产品的投保种类和范围,加大农产品保险理赔力度,把农产品因灾损失降到最低;加强乡镇、村农产品保鲜库建设,拓宽冷链物流渠道,保障农产品保质、保鲜,销售渠道畅通。


省人大代表陈长贵

陈长贵:让教育之花也在村间绽放
  “文化是乡村的根,教育是乡村的魂。没有教育的乡村是没有希望的乡村,没有教育振兴的乡村无法承担‘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时代使命。”省人大代表陈长贵表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亟待推动乡村教育变革,将乡村教育放在全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放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的大战略中,去探索中国特色的乡村教育振兴之路。
  陈长贵认为,在乡村振兴中,人们往往更关注产业振兴,而忽视教育发展。在过往的20年里,乡村学校被撤并的趋势还在演变。目前,大约有50%以上的农民因孩子上学而进城。
  陈长贵建议:省政府应高度重视乡村教育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补上农村教育短板,使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同时,按照城市建校的标准加大对乡村现有学校的建设;制定奖补倾斜政策,鼓励年轻教师到乡村教学,配齐配优英、体、音、美等教师;完善乡村学校基础设施,配齐学科硬、软件设备;提高乡村教师办公、住宿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乡村教学环境。此外,还可鼓励城市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帮教,将乡村独有的“研学”资源和城市教育、文化、社会资源互动建立机制,为城乡教育融合发展积极探出新路。

中安在线记者 孟一凡 史睿雯 汪乔 郑强强 虞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