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5日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主席团第四次会议通过
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主席团:
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查了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提出的《关于安徽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计划报告)及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以下简称计划草案)。财政经济委员会在对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初步审查的基础上,结合各代表团的审查意见,又作了进一步审查。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根据审查意见对计划报告作了修改。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关于2019年计划执行情况
2019年,省人民政府及发展改革等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及省委决策部署,认真执行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决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面落实中央“六稳”工作要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机遇,高质量推进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进度符合预期,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取得新的重大进展。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但也要看到,我省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产业供应链风险上升,企业经营困难增大,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升高,结构性失业压力有所上升,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对此,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二、关于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符合中央及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体现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体现了坚持新发展理念,体现了高质量发展要求,契合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指导思想明确,主要目标和工作安排总体可行,建议批准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
三、关于做好2020年计划执行工作的建议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既是决胜期,也是攻坚期,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为此,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确保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严格贫困退出标准和程序,建立健全返贫监测预警机制;稳定扶贫政策,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推进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切实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反馈问题整改,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扎实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等行动,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全面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8+N”总体部署,强化金融系统风险研判处置,健全规范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和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坚决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确保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二)全面落实“六稳”工作要求,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围绕稳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落实援企稳岗措施,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围绕稳金融,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畅通信息渠道,有效纾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围绕稳外贸,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引导企业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拓展重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核心装备等进口来源,继续抓好自贸区争创等工作。围绕稳外资,实行更加精准有效的投资促进政策,营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围绕稳投资,继续完善项目要素保障“三个走”机制,高质量推进工程项目建设,探索建立“重点项目周转池”,在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谋划开工一批新项目,特别是围绕铁路、公路、水运、航空、油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扩大有效投入。围绕稳预期,进一步加强政策协同,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
(三)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盯紧抓实安徽行动计划提出的216项举措、30个重大工程及与沪苏浙达成的118个首轮合作项目,推动合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积极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重点合作载体,加快毗邻地区全面深度合作,积极探索省际合作园区共建共管共享新机制,全面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着力构建多主体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机制。统筹推进“一圈五区”建设,加强区域战略统筹衔接。深入落实中部崛起战略,加强改革创新,努力闯出新路。完善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政策,进一步加大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化农村改革创新,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健全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体制机制。
(四)坚持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充分发挥“四个一”创新主平台作用,扩容升级“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充实完善“高新基”全产业链项目库,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做强做优做大制造业龙头企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商用等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养老、托育、家政、康养、文创旅游、体育健身等服务业,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释放服务业发展潜力。
(五)着力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坚决落实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在把该减的税减到位、把该降的费降到位的同时,更加注重结构调整,落实真正过“紧日子”的要求,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确保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深化“放管服”改革,对标沪苏浙,在项目审批、土地要素、能源指标等方面强化保障,持续提升服务效能,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着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贯彻实施好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常态化推进“四送一服”“三比一增”等专项行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主动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依法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增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平台功能。着力扩大高水平开放,充分发挥世界制造业大会等高能级平台作用,推动招商引资提效提质。
(六)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增进人民福祉。认真履行政府的保基本职责,增加基本民生投入,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增加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需求。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进一步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增加优质医疗服务供给,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质量。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中心向基层下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
2020年1月15日
您是本站第16885648位访客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05005511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379号
总值班室电话:0551-63608230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中山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