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审议意见>内容详情

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情况报告的意见

来源:教科文卫工委  编发:监督协调处   发布日期:2025-06-30  
【字号:

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情况报告的意见

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近年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取得明显成效,但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逐渐凸显。为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构建文旅融合新范式。一要全面深化思想认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其精髓要义与深层逻辑,强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让文化成为旅游的核心驱动力。二要深度挖掘文化底蕴。加强对徽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黄梅戏文化等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和阐释,实施文化解码赋能系统工程,深度挖掘文化基因,建立分级分类的文化基因库,进一步激活文化价值和时代价值。三要凝练独特文化符号。系统性梳理整合南北地域文化资源,做好文化精准定位,从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等多维度,突出地域独特性,聚焦其哲学思想、人文精神等内核,提炼‌差异化特质,形成为可传播的精神标识和独特文化IP,把文化植入旅游当中。四要提升文旅产业内涵与品质。强化文化为魂、旅游为体,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链融合,在做好“迎客天下”上下功夫,以文化IP为核心,建立“核心符号-衍生符号-落地场景”转化链,将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非遗、节庆、艺术创作等融入旅游产品项目的规划、设计、运营,构建文化主题街区、主题公园、非遗工坊等,满足游客对精神文化的深层次需求,实现“诗与远方”共赢。

二、创新旅游载体功能,打造文化传播新路径。一要完善文旅深度融合体制机制。进一步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协调发展,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部门内部职能、文化单位与旅游企业运行机制进一步融合。完善横向协调机制,优化纵向联动体系,建立健全上下一致、齐抓共管的文化和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和资源统筹,推动文化赋能全域旅游发展。完善区域协同机制,加强跨区域互动联动,推动在项目合作、产品推介、业态交流、政策协同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释放区域协同效能。二要加强文旅资源转化利用效率。创新文化遗产活化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展陈方式,增强互动和参与,打造精神共鸣场景,让旅游成为文化传播的移动课堂,发挥以文化人作用。强化非遗活态传承,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可参与的旅游项目,结合非遗传承产业化转化目录,加大对非遗传承人产业化培训、激励引导,进一步培育年轻传承人。推动现有旅游景点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和文化“含金量”,增强文化体验,让旅游流量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三要构建沉浸式传播载体。立足文化可触、历史可感、精神可传,通过非遗活态体验工坊化、“剧本杀”重现历史场景、科技赋能虚实共生、红色教育沉浸交互等方式,让游客参与制作传统工艺品、地方特色美食,参与农事体验、茶艺表演、实景演出等,扩大游客互动参与,促进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三、强化要素协同支撑,完善文旅融合保障机制。一要优化政策供给。加强规划引导,全面落实“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细化工作举措,总结推广经验,同时谋划制定“十五五”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加强政府统筹,提高政策协调性和精准度,对现有政策系统梳理整合,针对政策短板弱项、南北两地差异,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补足补强、细化量化扶持政策与措施,及时兑现已出台的政策。二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障文化和旅游事业费人均位次每年提升,逐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优化财政投入机制,加大政府专项资金、文旅产业基金支持力度。构建社会多元投入机制,拓宽文化旅游业融资渠道,支持建立文旅项目银企对接平台,探索开展项目收益权、特许经营权质押融资,开发文旅专项金融保险产品,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三要强化专业人才培育。采取“引育留用”相结合的方式,对接产业需求,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柔性引进人才,加强职业培训,推动文旅企业与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合作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加大文化和旅游规划、市场营销、创意策划、经营管理、新业态等领域的专业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常态化培训,提高行业服务整体水平。

四、激发市场内生动力,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升级。一要加强市场主体培育。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和不断创新企业扶持政策,实施“双招双引”,招大招强文旅项目。促进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有机结合,构建企业梯次培育体系,着力培育“旗舰型”龙头文旅企业,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充分发挥领军企业链主引领作用,形成链式发展“集聚效应”。二要打造文旅融合精品。依托独特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创新文化资源,加强资源整合、利用,聚焦产品创新与场景升级、体验升级,持续推进全省文旅品牌塑造,着力打造文旅体验游新业态、科技游新产品、红色游新场景,形成一批旅游精品线路、有文化底蕴的现象级“爆款”文旅产品,以带动整体文旅产业发展。推进传统文旅业态优化,支持开发集文化创意、度假休闲等主题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大力发展研学游、展演游、康养游等新型文旅业态,培育各具特色的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三要延伸拓展产业链条。通过“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推动文旅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梳理现有文旅产业体系,一体谋划细化发展方向,布局重点文旅产业链并着力打造,完善和培育营销、策划、创意等产业链。纵向加大研发力度,横向强化融合深度,开发差异化产品,丰富产业形态种类,在“吃住行游购娱”上下功夫,强化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让文旅流量加快转变为经济增量,促进产业整体消费水平提升。

五、聚焦数智创新驱动,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一要创新与优化文化载体。进一步促进文化载体与现代表达形式、展演方式融合,实现文化资源创新性转化,以打造文化新IP和文旅精品为引领,形成“一核多极”品牌体系,丰富文化表达形式和载体。加强文旅产品创新创意,支持文旅企业联合高校、文创机构开发IP衍生品,积极引导社会公众特别是年轻群体参与,通过举办创意大赛、“赛马”和“揭榜挂帅”等方式,向社会征集良策。二要强化科技赋能。深入推进文旅数字化转型,支持智慧文旅、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建设,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场景应用标杆;聚焦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关键核心技术,支持文旅融合技术攻关,打造“科技+文化”融合场景,开发数字孪生景区、AR/VR非遗工坊等沉浸式产品,进一步丰富网上旅游体验,推动文旅融合转型发展。三要转变传播方式。强化文旅产品系统性宣传,进一步整合文旅企业、行业协会、融媒体中心等相关部门力量,构建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加强对外宣传推介,营造国际化的文旅环境,通过文旅融合讲好中国故事安徽篇。强化跨区域协同,构建“徽文化-长江文化-红色文化”主题轴,深化品牌建设与精准营销,加强产品宣传与品牌推介。加大网络平台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直播等互联网传播推广模式,引导和带动“网络达人”“网红”等,助力全方位宣传推广安徽文旅,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您是本站第16885652位访客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05005511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379号
总值班室电话:0551-63608230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中山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