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审议意见>内容详情

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检查《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决定》实施情况报告的意见

来源:省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  编发:监督协调处   发布日期:2025-10-08  
【字号:

 

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决定〉实施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并开展执法检查,充分体现省人大常委会对未来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一年来,省政府及有关部门深入推进《决定》的贯彻实施,我省未来产业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执法检查报告客观反映了《决定》实施的总体情况,存在问题分析得比较详细、透彻,所提意见建议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深入推进未来产业培育壮大,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构建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常委会组成人员指出,我省未来产业在系统谋划产业布局、加强创新策源能力、培育优化发展生态、强化要素支撑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进一步提升《决定》贯彻实施水平,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强化前瞻布局,提升协同效能。一是立足优势错位发展。遵循未来产业发展规律,统筹全省未来产业布局,以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为示范引领,进一步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主阵地的作用,根据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科技创新力、环境承载力等实际情况,引导各市找准主攻方向和细分赛道,打造各具特色的未来产业高地。二是动态调整梯次培育。落实《决定》中明确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制定具体举措,实现全覆盖。紧密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系统谋划未来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路径与重点任务,跟踪、研判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培育发展具有生态主导力和产业链控制力的一流企业,引导未来产业从小到大、从有到优,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三是共同参与合力推进。加大《决定》宣传贯彻力度,压实主体责任,强化部门协作,完善专项工作组调度推进、调研指导、协调联动等各项工作机制。整合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资本等多方主体的资源与优势,引导各方力量参与未来产业的培育发展。

二、进一步突出创新引领,夯实支撑保障。一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各类具有颠覆性影响的非共识创新,为未来产业发展培育储备战略科技力量。以产业应用和市场需求为牵引,推动建设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前沿交叉研究平台。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创新联合体和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协同攻关和联合攻关,强化原创性、前瞻性技术突破,提升核心竞争力。二是推动科创成果加速孵化。支持建设专业化、市场化的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中试验证平台和开放综合性、行业类融合应用场景,强化技术熟化、工程化放大、原型制造、可靠性验证等转化服务能力,以场景应用推动技术产品定型、用户群体培育、市场需求挖掘,打造特色标志性产品。三是加强数据要素供给。落实好《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加大公共数据、行业数据向未来产业开放共享力度,优化我省智能算力布局,提升数据要素对未来技术研发、应用场景创新的支撑作用,推动数据要素赋能未来产业发展。

三、进一步锻造特色优势,推动育链成群。一是重点赛道率先突破。围绕通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生物制造等已具备先发优势的领域,聚焦一批核心技术已突破、具有广阔市场空间的创新产品,加快生产技术熟化与生产工艺改进,积极推动早期市场开发,加快推动创新产品从实验室、中试平台走向大规模市场化商品化,打造未来产业发展标杆。二是育引结合打造矩阵。紧盯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加快本土创新型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发展。开展“双招双引”精准对接,推动一批高成长性创新企业和重大项目落地。通过股权投资、场景开放、政策协同等方式,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构建“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初创企业”协同共生的未来产业企业矩阵。三是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加强省市县三级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完善“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精准扶持机制,形成产业链协同优势,提升竞争力。探索以“专业孵化器+产业科技园+先导集聚区”为路径,优化空间布局和功能配套,强化土地、税收等方面保障,促进未来产业规模化、集聚化、生态化发展。

四、进一步深化开放合作,增强平台能级。一是充分发挥平台作用。高标准推进合肥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打造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示范区、前沿科技成果转化的首发应用区。建立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各市产业发展主管部门、投资机构、龙头企业的对接机制,服务全省未来产业发展需要。常态化举办科创沙龙,及时回应科学家和企业家诉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政策供给,完善合作联动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二是推动科技力量共建共享。鼓励龙头企业牵头,汇聚政产学研金服用等资源,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深化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深入对接京津冀、粤港澳等未来产业先发地区,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形成协同联动发展格局。三是加强高水平国际合作。促进国际联合攻关和跨国技术转移,畅通未来产业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的全球化供给。持续办好国际商协会大会,在企业上下游对接、创新人才培育、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开展创造性合作,推动信息互联、优势互补。

五、进一步优化发展生态,提高服务质效。一是强化人才供给。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等院校强化未来产业重点学科建设。以安徽高等研究院为依托,推动更多高水平大学与未来产业领军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依据产业发展方向,靶向引进融合型创新人才和团队。二是完善多元投资增长机制。推动设立未来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国资国企和社会资本投向未来产业,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创新构建金融组团服务模式,开发定制化保险解决方案,构建支持未来产业全链条发展的耐心资本体系,协同推进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三是加快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开展符合我省未来产业特点的动态监测和评估评价体系研究,全面掌握行业发展动态。推进未来产业统计监测体系建设,明确指标的统计口径与计算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四是健全容错激励机制。探索“观察期”“包容期”等新型监管举措,在符合条件的领域试点“沙盒监管”“触发式监管”,完善未来产业发展绩效评价与结果运用机制,持续营造开放创新、宽容失败、敢闯敢试的良好发展环境。

 

您是本站第16885652位访客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05005511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379号
总值班室电话:0551-63608230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中山路1号